最新动态
首页» 最新动态» 两会声音(9)新华社:吴普特谈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特色农业发展
 

两会声音(9)新华社:吴普特谈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特色农业发展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5-29     浏览次数:

     

吴普特代表: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特色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黄河中上游多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做好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的关键。

据吴普特介绍,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能源流域”,尤其是晋陕蒙能源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被称为“黑三角”。“不过,晋陕蒙能源基地能源开采对地表环境和生态过程产生严重影响,直接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和水污染,甚至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河流枯竭、植被退化等灾害。”吴普特说。

为此,吴普特建议,将“黄河流域晋陕蒙能源基地生态修复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列为国家科技专项,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将资源丰富的“黑三角”打造成天蓝水清地绿人富的“绿三角”。

第一,建立晋陕蒙能源基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强化重大问题研究统筹规划。围绕晋陕蒙能源基地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高精度系统获取区域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污染、农业生产以及经济社会要素等多源数据,明确资源环境本底分布与格局动态,厘清“能源-水土-食物”纽带关系,全面研判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与农业产业的热点、冷点区域及空缺要素,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与决策支持系统,支持绿色升级发展。

第二,开展晋陕蒙能源基地生态修复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立生态保护先行试验示范区。围绕晋陕蒙能源基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突破水土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等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并筛选从源头监测到生态环境治理的全周期全产业链的立体重构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和模式,建立生态保护先行试验示范区,实现绿色化、高成效的生态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第三,构建晋陕蒙能源基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体系,建立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根据晋陕蒙能源基地生态资源环境禀赋,重点发展畜牧业、设施农业、山地苹果、葡萄与葡萄酒等优势产业集群,研发绿色畜牧养殖、有机农产品产出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能源-水土-食物”纽带关系下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建立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第四,开展能源-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将晋陕蒙能源基地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发促进晋陕蒙能源基地农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以及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从被动防治到主动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将晋陕蒙能源基地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使晋陕蒙能源基地生态修复和特色现代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新华社  2020年05月28日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为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既要推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又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共分六个方面,包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被视为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

在吴普特看来,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借助“一带一路”机遇,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他认为,主要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线”推动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陆海新通道,促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打通运输大动脉,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协调力度,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连接线建设,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二是以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为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既要推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又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共分六个方面,包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被视为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

在吴普特看来,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借助“一带一路”机遇,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他认为,主要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线”推动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陆海新通道,促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打通运输大动脉,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协调力度,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连接线建设,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二是“点”带面,通过国内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对内开展西部地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对外开展“一带一路”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内外联动,形成推动“一带一路”对外合作的“双轮驱动”和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促进国内外农业园区的对接发展;三是沿“边”开放发展,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探索农业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加强“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和我国云南四川等地的边境地区无疫病防控区建设,支持在跨境农产品金融、通关执法合作、农业技术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

吴普特认为,培养农业人才应遵循以下三个路径: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动学校优化专业课程内涵和培养方案,改造提升和创设一批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的新专业,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基层、有“三农”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打破学科设置的“篱笆墙”。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建设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依托学校试验示范站、教育教学实训基地等平台,开放办学、实践育人,打造产教研融合育人新模式;第三,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盘活农村现有人才资源,为新机遇新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农民日报》2020年05月28日 第006版  两会特刊